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饥渴,却不对胃口
需求量接近历史最高点不缺生手缺熟手
(本报通讯员 黄晓燕 王颖 本报记者 沈蒙和 袁春宇) 据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透露,今年我省企业整体的用人需求比往年有较大增长,需求量甚至已经接近2008年用人需求的最高峰。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场招聘提供的岗位供给,都接近历史最高点。特别明显的变化是,像外贸类,去年需求很少,今年招聘外贸类的岗位就比去年翻了好几倍。
另一方面,岗位需求明显和浙江省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相结合。现在政府着力打造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这一类的岗位需求就大幅度增长,比如汽车类、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业等行业都有大量岗位提供,另外像生物医药、化工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则一直稳步增长,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时,也没有受到影响。
岗位数由经济决定 表达乐观为时尚早
从年初的“用工荒”,到如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小阳春”,2010年,对企业来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求贤若渴。
昨天,在浙江工业大学就业办,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今年3月27日,该校举办的春季招聘会上,参加招聘的单位数和岗位数为近五年来新高,而与去年春季招聘会相比,分别增长了46.27%和70%。截止目前,学校层面针对2010届毕业生举办的宣讲招聘会数量达到了190家,比2009年增长35.71%。
类似的高增长率也同样出现在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众多应用型高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在全球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复苏。就业岗位的数量通常是由经济决定的。”浙工大就业办负责人黄胜分析说,“但要说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乐观’,为时尚早,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要到今年年底才告一段落,而且今年就业结构性矛盾还是比较突出。”
专业冷热不均 最吃香的是工科
就业结构性矛盾,简单来说,就是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冷热不均。
据黄胜透露,面向该校学生的招聘岗位中,经贸管理类、化工医药类、机械制造类、计算机信息类等方面的岗位增加幅度较大,而人文、法律类岗位较少。他分析:“浙江是制造大省,自然对工科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虽然浙江现在也在打造文化大省、创意大省,但毕竟尚在起步阶段,所以目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需求量仍然较少。”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陈谷纲调查2010届毕业生目前就业状况时,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2010年经济形势好于2009年,来我校招聘的企业以及岗位需求数都比去年多了不少,其中,有效岗位数增加了近50%。可这多出来的50%岗位几乎都是面向理工科毕业生的,对文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今年就业反而更困难。”
陈谷纲认为,就业岗位增加是因为在眼下的经济转型期,许多中小企业,也包括央企都越来越重视新技术的开发,重视人才储备。即便是普通的生产企业,购买了科技含量高的新设备,也得找到会用的人。因此,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增加顺理成章。“但是文科、社会科学类专业的需求这几年一直很平稳,今年也没有显著增加。由于去年经济危机,许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努力挤出岗位招聘大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年相关岗位的饱和。”
学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是最适合的人才
这两天,东方学院金融系辅导员金国峰每天都能接到很多证券公司要人的电话,但让他烦恼的是,手持证券从业资格证的学生还没毕业老早就被好几家单位预订完了,甚至有公司“放言”:这样的学生有多少就要多少。
但很多相关专业的学生直到大四时才知道,原来光有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其实一张证书就能解决就业的很多问题。金国峰说:“虽然证券公司给的岗位很多,但这是硬性指标。”
同样的问题不仅发生在证券行业,IBM公司高级经理屈中华告诉记者,现在就业火热的服务外包行业同样是有多少人就要招多少的。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招不到适合的服务外包人才。
“服务外包不光光是懂计算机就够的,因为很多企业做的都是离岸外包,所以外语同样重要,除了英语,还有日语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只懂计算机,外语水平却明显不足,这样一来,适合企业需求的大学生就少了。”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刚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去年开始学院还特别为服务外包方向的学生,增加了外语课的课时,而且该专业学生全部要学两门外语,一门日语,一门英语。目前为止,这个专业应届生的就业率已经超过80%。
参加了数场校园招聘会的下沙网,眼下也很郁闷。网站正处于扩张期,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但连续的招聘会下来,却没有招收到想要的人才。招聘人员小吴告诉记者:“一些学生在大学四年显得浮躁,没有把心思花在学专业知识上。所以在招聘会上,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一问到关于电脑的问题,他们也犯难,这也给我们招人出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