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9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将迎来15周年校庆。学院15年来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始终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成果获得社会广泛赞誉,毕业生素质和能力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各项建设有条不紊,逐步走上了质量为本、内涵提升的发展快车道。
迅速发展的十五年
15周年,是一所年轻大学需要矢志奋斗,不懈努力的关键时间节点。因为年轻,我们有无限可能,因为年轻,我们有充足机遇,更因为年轻,我们的青春奋斗才愈显弥足珍贵。
1999年,学院初创,文华办学,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原浙江财经学院党委书记童本立对此记忆犹新。他说,“成立之初,条件却极为简陋,整个校区仅有一幢图书馆,一幢教学楼和两幢宿舍楼。”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东方学院全体师生齐心协力,迎难而上,为了把学院办好的共同目标,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转变。
2007年,学院正式成立下沙管理部管理07级学生各项工作,自此开始文华、下沙两地办学。
2010年,六千学子下海宁,整体搬迁至长安校区,开启了学院发展历史的新纪元。迁址海宁的原因,学院院长黄董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了解释:“一则是为了响应教育部26号令规范性办学的要求,二是为了让学校有更大发展空间。”占地近千亩的新校园,功能齐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优良的生活环境和完备的后勤保障,让学院发展的后劲更足。正像浙江财经大学校长王俊豪说的那样,六千师生从繁华的市区到配套并不完善的长安镇,工作量十分巨大。但在各级领导、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搬迁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创造了一个浙江教育史上的奇迹。
从一所首届招生仅260余人的二级学院一跃而发展成为在校生规模近万人的教学型本科高校,近50倍的在校生增长速度显示了学院发展的蓬勃生机。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科设置更为完善,专业建设更为合理。迄今为止,学院已经形成了经、管、文、法、理、工、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共有本科专业31个。
独立学院一样可以成功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在诞生之初,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在这种全新的办学机制作用下,许多学生圆了自己的本科梦,更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截止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303所独立学院,占普通本科总数的62.5%,独立学院教育资产总体规模近200亿元。
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过许多质疑,独立学院能不能办得好,能不能走出一条和母体高校不同的发展道路,能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这些都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东方学院的发展,可以视作浙江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样本。学院始终坚持依托母体,在继承母体高校良好学风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勇于创新,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与母体高校差异化的特色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差异化、职业化、国际化。”
差异化就是要实现与母体高校的差异化发展,这种差异化,不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否定母体高校,而是在继承母体高校良好作风和管理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发展和完善。职业化就是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获得基础职业能力,顺利地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转换。国际化就是要具备国际视野,把学院的发展放到全球化背景下考量。
发展战略的实现最终不能脱离发展的现实环境。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东方学院率先外迁,赢得了发展先机。外迁对于东方学院而言,不仅使学院获得了更充足的发展空间,更使学院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为提高。
这种提高,主要地体现在学院已经走上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发展新路。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抓住了这个中心问题,办学方向才会始终正确,办学成效才会不断显现。近年来,学院大力提倡打造“活力东方,实力东方,魅力东方”,在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学科竞赛等领域均取得了不俗成绩,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万人学府今初成,这一成绩的取得,既是学院办学成果的生动展示,更是学院加速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风好正扬帆,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抓住15周年院庆的契机,我们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续写东方学院发展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