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本学期仰山文化讲堂第二讲:“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在图书馆七楼报告厅精彩开讲。讲座由富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富阳市黄公望研究会副会长蒋金乐主讲,学院副院长王金安主持,科技服务部部长陈晓阳,法政分院党总支副书记毛鸽及我院14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蒋金乐现任富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富阳市黄公望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作品集《回过头来还是我》。2010年3月《富春山居图》邮票的富阳首发,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的台北合璧,2010年起的黄公望故居重建,蒋老师都在其中都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本场讲座蒋老师以黄公望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描绘了黄公望传奇的一生,并详细介绍了他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1269~1354)是中国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全真道士。他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黄公为义子。因“黄公望子久矣”,故得名黄公望,字子久。他天资孤高,少有大志,又博览群书,掌握了广搏的学识和技艺。青年时代的黄公望本来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但因受上司张闾牵连入狱。出狱后他看破红尘往事,寄情于山水,将自己整身心融会在大自然中,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黄公望绘画水墨、线绛俱作,善以草籀奇字之法入画,笔简而有神韵,气势雄秀,有人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他晚年隐居于富春,常在虞山、三泖、富春等地领略自然胜境,随笔模写。黄公望虽受赵孟頫的影响,但他专意于山水画,且更多地着意于董源、巨然。他的画风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此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整幅画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富春山居图》是1350年黄公望送给无用上人,无用上人是该画的第一位藏主。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结果不幸被他言中,此画开始了它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明成化年间书画家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真迹丢失后,犹如石沉大海。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其子侄从火中抢救而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1745年,一卷《富春山居图》又转辗入征皇宫,因此就有了后来乾隆帝《无用师卷》和《子明卷》这个书画收藏史上的笑谈。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及《富春山居图》一半藏于台湾,一半藏于浙江,感慨“画是如此,人何以堪”。2011年6月1日,《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合璧展出。
讲座最后,蒋金乐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拍摄的富春实景与《富春山居图》的对照图。为了完成这幅作品,蒋老师对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断揣摩画中景色的原型。他从2010年5月份至2012年6月30日,历时2年时间,穿梭于富春江30多趟,观察两岸风景,将画中内容和实景充分比对。最终,他在拍摄的200多张富春江沿岸的风景图中精心挑选出10张图片,拼接成了实景版富春山居图,角度、明暗皆神似原作。在展示时,这幅作品赢得了在场师生的连连赞叹,很多同学在讲座结束后继续留下欣赏。

整场讲座,蒋老师娓娓道来,声情并茂,让师生们大开眼界,对黄公望和富川山居图有了一个全景式的认知,惊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仰山文化讲堂,又一次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